专家简介:
海德智库理事会副会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后联合会主席,经济学家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杨月 李慧慧)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能源消费改革、能源供给改革、能源技术改革、能源体制改革,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国能源事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面向“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如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聚焦上述问题,中国青年网专访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后联合会主席,经济学家程志强。
中国青年网: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和2035年远景目标。您认为这次全会有何特殊意义?
程志强:本次全会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本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阶段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远景和导向。全会还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指引性、框架性的建议。“十四五”规划是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们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扣的“第一粒扣子”。总之,本次全会的成果和内容,将是对之后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破题和奠基。
中国青年网:教育发展、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成为十九届五中全会网友最关注的话题。您认为本次全会将对民生领域产生哪些影响?
程志强:本次全会将对民生领域工作的总体思路产生重要影响。全会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总体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会对民生领域从“十四五”到2035年,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新目标新要求。二是全会在民生领域进一步突出了共同富裕的导向,将“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民生领域的发展目标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三是进一步强调分配公平,明确提出缩小差距、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分配结构改善等要求。本次全会将为“十四五”时期至2035年兜牢民生底线,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供重要指导和支撑。
中国青年网:您是宏观经济和能源领域的资深专家,您认为本次全会将对能源领域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程志强:本次全会则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进一步提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并指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对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80%,能源革命仍然任重道远。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5年乃至15年,进一步深化“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加快绿色低碳能源发展,尤其是着力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逐步形成以电为中心、以清洁能源为主导、能源全球配置的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支撑。
中国青年网:您如何看待能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程志强:能源被称为经济社会的血脉,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源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中国速度离不开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能源生产供给和保障体系已经建设形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能源供应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人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加大能源生产、调运、存储等运行环节统筹衔接,实现煤、油、气、电等各类能源品种的产运销充足平稳有序,有力保障了交通、医疗、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等重要场所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群众居家大量用能需求,为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青年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国能源安全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
程志强:在逆全球化思想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生产和供给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一般认为,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供给安全、通道安全、价格安全,这是传统意义上对能源安全的理解。而在当下,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气候环境安全也已成为能源安全的新内涵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禀赋和使用现状、生产结构单一等问题,以及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因此涉及能源安全的上述四大要素均面临着较大挑战,而且这些挑战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特征。
一是化石能源资源供应压力大。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少油、缺气”。我国经济在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将维持较高增长趋势,能源消费需求也将稳步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将越发凸显。
二是油气进口通道安全风险大。主要表现在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且油气运输通道存在风险隐患,易受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影响。此外,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能源进口、生产、配置、消费等多个环节形成冲击。尤其在疫情长期蔓延条件下,能源供应链安全将面临持续挑战。
三是能源价格安全问题长期存在。我国油气进口地区存在地缘形势复杂的问题,导致油气价格常常出现不可预见的大幅波动,不排除各种预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出现,由此可能对我国油气供应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气候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化石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导致灰霾、酸雨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带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好能源行业的气候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引领世界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青年网: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您看来,落实这些目标对我国能源发展将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程志强:我国的国家能源和经济发展战略,不仅关乎自身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公共卫生,同时也将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以及可持续发展行动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主动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新的重大国际承诺,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和大国担当,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和典范,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赏。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碳排放达峰、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意味着碳排放约束将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中统筹部署。碳减排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能源电力系统是关键。据统计,能源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平均而言,每燃烧1吨标准煤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要排放2.77、2.15、1.65吨二氧化碳,而煤电、气电每发1度电,将排放911克、422克二氧化碳。
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本质是控制和缩减化石能源消费量,重点要从总量、结构和布局上入手。总量上,就是要通过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在满足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上,就是要在供应侧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消费侧以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直接消费,打造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布局上,就是要适应清洁能源资源与用能中心逆向分布特点,提高能源系统对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所以,这一被国际社会称为“极具雄心”目标的提出,实质上也是对我国能源变革转型和创新发展发出了动员令,对新形势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9月22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京举办破解气候环境危机国际论坛,发布《破解危机》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两项研究成果,宣读并发布《危机宣言》,以“中国方案”推动破解世界气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难题,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会各方一致认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加快世界能源绿色转型,实现“双主导”“双脱钩”,即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消费电能主导,能源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提供重要载体,为落实《巴黎协定》、破解全球气候环境危机开辟新道路,为人类转危为机、永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青年网:我国在“十四五”及中长期应遵循什么样的能源发展思路,才能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程志强:当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绿色、智能、开放、互联等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方兴未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统筹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积极有效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
一是构建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新体系。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煤炭重在转型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生产和消费利用。优化煤电生产布局,有序推进西部北部大型坑口煤电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东中部煤电退出机制,严格控制燃煤发电机组项目的批准。加强国内油气勘查开发,推动非常规油气规模化、效益化开发。科学有序发展气电和核电。大力开发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根据相关机构研究,未来10年,我国每年应增加风能和太阳能装机1亿千瓦。到2050年,我国有望建成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70%至80%。调动国企和民营大企业的积极性,参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和输送。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倡导的、清洁绿色输电以及建设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理念和行动,建议予以推广。
二是打造互联互通能源配置新格局。在国内,继续加强油气干线管网建设,构建能源储备体系,积极应对油气产业外部冲击。加强特高压等骨干输电通道建设,推动城市配电网、农村电网等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撑能源转型和多元主体灵活便捷接入,打造具有互联互通、多能互补、高效互动、智能开放等特征的智慧能源系统。国际上,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中亚、中东、美洲、非洲等油气合作力度,实现进口渠道、方式、主体多元化。基于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与市场互补性,加快推进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巴基斯坦、韩国、日本、东南亚的跨国电力互联互通,实现电力资源跨国优化配置,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打造能源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三是开创绿色高效能源消费新局面。坚持节能优先总方略,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提高工业用能效率、释放建筑节能潜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深入实施“电能替代”,推动能源使用向电气化转变,形成多样化智能电力消费格局,有效推动全国电气化发展。减少煤炭的直接燃烧,鼓励使用可再生电力供冷供热等。超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农村电力普遍服务水平。
中国青年网:简要总结归纳您的观点,就是未来我国应朝着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方向发展,这也是传统能源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那么您认为,建立这样一个新型能源供应体系,还需要有哪些保障措施?
程志强: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国内外协同,既要有科技创新支撑、体制机制保障,也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一是要加快能源科技装备创新发展。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聚焦能源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集成化等事关能源转型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使用全环节技术和装备创新,重点突破清洁发电、储能、海底电缆等高端技术,探索推进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培育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二是要构建现代能源市场体制机制。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依托互联大电网平台,加快推动构建统一市场、健全交易机制、理顺价格关系、开放社会投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能源法制体系,尽快出台实施《能源法》,及时修订废止阻碍改革、落后于实践发展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健全能源管理模式。
三是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建设。发挥我国在能源技术、资金、装备、市场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巩固完善我国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领先能源互联网企业和一大批优秀人才,构筑国际能源合作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