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部副部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李家洋,男,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82年初获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1年10月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优秀团队研究基金。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863计划先进个人,2003年获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部、教育部与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讲演奖、长江学者成就二等奖,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2013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长期从事水稻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的机理研究。主持过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在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被广泛引用,成为“世界高被引用科学家”之一。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采用图位法克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开拓了水稻分蘖控制与水稻理想株型分子机理研究的新领域。被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集团评为《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 担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以来,坚持“顶天立地”的办院方针,注重民主办院与开放办院,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研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实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进一步明确院所发展定位,完善所长负责制、职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民主决策制度,加强支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推动设立并实施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成为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创新工程。注重并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加强科研布局与储备性成果培育,组织开展重要作物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协作攻关。初步构建了分级、分期、分类的研究所、人才团队、学科、重大项目及成果等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工程绩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人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探索建立以“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为核心的人才管理机制,启动实施“青年英才计划”,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化学科平台区域布局,分别启动与深圳市合作共建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大连市合作共建现代都市农业研究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建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推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建设中国农科院新院区,拓展京区发展空间。大力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强化与欧盟、拉美、中亚、东盟等地区国家著名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科研合力,解决产业重大科技问题。大力开展院区环境整治,努力推动解决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院面貌焕然一新。